走向公民建筑
01 January 2012
 


颁奖词

标准营造,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之一。标准营造的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其在一系列重要的设计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标准营造尊重基地、隐藏自我、注意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社会值得褒扬和肯定。

简历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1999年由张轲、张弘、Claudia Taborda等多位年轻设计师创建于纽约,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的合伙人事务所。

标准营造的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其重要项目包括联想研发基地空间规划、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已完成,2003)、标准营造工作室(已完成,2004)、北京武夷小学礼堂(已建成,2003)、五方院餐厅(已建成,2005)、武汉中法艺术中心(已建成,2005)、成都青城山石头院(已建成,2007) 苏州万科庭院别墅(建设中)等。

标准营造事务所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如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已实施,2001—200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规划及建筑设计(2002中标,已建成)、桂林阳朔商业街坊设计(已实施,2003—2004)、西安城墙景区整体景观规划设计(2005中标)等,并即将在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开发项目中进行新的实践。

其代表作雅鲁藏布江小码头是一个小建筑,但其在当代中国建筑中所传达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场所建筑,随势赋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景成景,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环境,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地制宜,使用地方材料,并由当地工匠按照地方的建造方式完成,简单而经济。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南方都市报》和共同举办这次活动的各家单位和专业媒体!非常感谢参加几轮评选的评委能够给我们这样的荣誉。

同时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能够给我们年轻一代建筑师很多设计机会的甲方合作者们。经常都是建筑师因为某个项目得奖,好像跟甲方没什么关系,但其实没有优秀的甲方,根本不可能实现优秀的建筑作品。我们标准营造比较幸运,我们经常碰见有思想而且很有眼光的甲方,而且经常是和我们差不多年龄段的有专业背景的甲方,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他们。

另外,也想感谢一下参加我们很多项目建设的施工队的工匠和民工,因为我们所有的建筑如果没有他们,实际上都不可能存在。其实我们自己的作品有好几个都是有当地的工匠参与创造的,比如西藏有好几个项目。所以我想也借这个机会感谢参加建造的工匠和民工们,这是我们一直希望做的一件事。

说实话,最开始被提名以后,我们标准营造团队犹豫了好几天要不要参加这个评奖活动。因为我们最开始其实不太理解“建筑传媒奖”是什么意思,而且标准营造也不是经常挖空心思整天琢磨着在大众媒体上抛头露脸的一类建筑师,好像也不太适合得一个传媒奖。后来朋友介绍说《南方都市报》不是一个“普通的大众媒体”,它比较有观点和立场。仔细看了一下这次传媒奖设立的宗旨以后,觉得“公民建筑”的提法很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发现这是一个关注人文、关注建筑的平民性的奖。再仔细看了评委的名单,觉得评委确实都是非常专业的建筑学者和很有观点的文化评论者,所以最终决定参加。没想到居然能够入围,更没想到最后能得到这个青年建筑师奖,所以今天觉得特别荣幸。

兴奋之余,我们想青年建筑师奖应该有两层的意思。第一层当然是鼓励和对我们之前几年做过的一些事情和作品的一点点的肯定。我觉得男一方面更重要的含义,作为青年建筑师奖,可能是对我们青年建筑师和我们这一类的青年建筑师的期望,我们将来会做的作品和参与的事情的期望,所以我觉得这个期望比我们的成就更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把我们青年建筑师奖放在第一个发的意义,其实还是对我们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

我就想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一下,我们标准营造到底代表的是怎样一类青年建筑师或者建筑的学生。我们代表的是有类似追求的和离开学校不是很久的建筑系的学生,和有很多热情的建筑师。我们对追随和模仿这些现在流行的大师不感兴趣;我们对成为“山寨版”库哈斯、“山寨版”赫尔佐格、“山寨版”扎哈不感兴趣,我们会对形式上的抄袭和模仿感到时羞耻而不是沾沾自喜;我们会对以建筑设计为工具追求名利的人有一定的反感;我们对成为学术权威也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我们代表什么呢?我想我们代表一些年轻人,希望给建筑一个更干净的动机,用更平常的心态,认认真真地为普通的老百姓创造建筑的年轻人。所以我希望中国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大概就不会辜负青年建筑师奖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期望。再次感谢《南方都市报》和支持我们的各界朋友。


建筑师访谈

南都:你怎么看《南方都市报》作为大众传媒来举办此次大奖? 标准营造:说实话,其实我们之前一直担心活动与商业相关,甚至担心会得奖,因为过往一些大众传媒举办的相关活动让我们感觉到追风和媚俗的成分。我们不是那一类建筑师,我们对成为明星建筑师不感兴趣。后来基于对《南方都市报》的了解后有了改变,再后来仔细研究了提名、入围的名单,发现它确实和我们此前理解的不一样。它是真正关注建筑本身的建筑奖。

南都: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标准营造团队脱颖而出?

标准营造:我想应该是缘于我们双方价值观的契合,我们标准营造一直秉持的价值观和《南方都市报》此次设立奖项的价值观的契合。刚开始听到入围的消息非常吃惊,因为首先我们认为我们不会是大众媒体关注的类型,其次我们也知道这次提名和参选的建筑师非常之多。但入围之后,我们反而认为我们可能会获奖。因为正是之前的这个过程让我们对传媒建筑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它真正关注建筑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而我们过往的作品和作品体现出来的理念已经能证明这一点。

南都:标准营造团队中多人有出国留学经历,你们理解的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标准营造:欧美国家的建筑会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他们的建筑师会注重坚持自己原创的东西,而国内的盲从和抄袭比较显见,大量复制品堂而皇之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形式或内容上的模仿和抄袭,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不自信,这也反映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现状。中国建筑行业尚未划清模仿、抄袭和创新的界限,而这一点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清晰的。

南都: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状况?

标准营造:首先要解决心态问题,还给建筑更干净的东西。建筑绝不仅是形式,绝不是放大的雕塑。我们的建筑是为了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提高城市整体环境。中国建筑行业的模仿行为已经在国外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的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放下书本,不要重复书里的设计,拒绝浮躁,回归建筑本身。

南都:那么对于建筑和建筑师,你们的理解是什么?

标准营造:我们认为建筑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其体量、功能有多大,而在于其对社会、文化的贡献。而建筑师就是建筑师,建筑行业也不是娱乐业。我们建筑师不需要做明星,也不可能做明星。建筑师必然是要靠建成的作品说话的,而非其他。我同意梁文道在颁奖典礼前的开场白,称建筑师是“公众知识分子”。我的理解是,建筑师应该是对社会、人文有责任的。

南都:标准营造过往的作品以公共、文化性质居多,少有商业性质,这是刻意的选择吗?

标准营造:不是这样。其实年轻建筑师都是很多元的,不会刻意地坚持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类型建筑,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东西,需要不断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衡量是否需要自我克制。比如在历史文化丰富的地段,我们会倾向于克制自我,保留传统建筑本质的参与,并强调与本地文化的契合。但在繁华的都市地带,我们会选择脱离感。

南都:怎样看待建筑和商业的关系?

标准营造:建筑是否具有商业性质,不在于它的“出身”,而在于是把它作为商业还是社会建筑来做。我们从不在商业和非商业之间画线。对于我们来说,建筑就是建筑。其次我们也没有必要回避,因为有些建筑如果没有商业介入,会无法完成或者不能更好地完成。比如此次获得居住建筑特别奖的土楼公舍,倘若没有万科的介入,它恐怕也不能完成得这样好。

但建筑师和商业的关系需要分清,这个行业绝对不是能让建筑师暴富的行业,它可以是生存工具,但绝不应该是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南都:建筑和建筑师对社会、人文的责任,你们是怎样实践的?

标准营造:我们的建筑一直注重和本地文化的结合,并期望通过我们的建筑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环境。这次参选的作品都能反映这一点。去年我们的阳朔小街坊项目获得专业媒体颁奖,这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好例子。它不会传达高贵性,不代表身份和财富,而是与所在城市、村落相融合,这种结合是有机的。我们认为,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建筑。

南都:下一步要做的项目是什么?

标准营造:现在正在着手做西藏的几个项目,是一系列旅游设施建设,已经建成的雅鲁藏布江小码头是第一步。这些都不是大体量的项目,但我们的设计理念会贯穿在里面。
Copyright @ 2021 zao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标准营造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14575号